马谡赵括之流的意思
马谡和赵括之流的意思是像马谡和赵括一样只会纸上逃兵,没有实战经验的人,马谡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参军,自以为出过一些好主意就觉得自己很厉害,结果街亭一战不听领令导致蜀军溃败,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统帅只懂兵书没有实战经验,导致三十万赵军被俘坑杀
勇担责任,为国守望的例子
1、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2、诸葛亮斩马谡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马谡的死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3、曹操割发代首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否则要杀头。于是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4、鲁迅弃医从文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人本捉住杀头,一群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人的精神的,则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5、钱学森回国1955年6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终于实现了人的飞天梦,为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及时发现马谡、导致街亭失守
哈喽,您好,我是爱胡扯的老马,您的问题我来回答。马谡应该算是三国时期蜀汉非常厉害的一员大将了,早期的时候曾在蜀汉的腹地为官,颇有才华,并最终进入诸葛亮的视野成为蜀汉重要的一员。因此我们不可能说马谡,马谡能够进入到蜀汉的议事核心,怎么能和二字扯上关系?马谡太骄傲,人有些飘。其实在蜀汉阵营,马谡这个人和彭羕有几分相似,只不过这两个人一个被刘备器重,一个被诸葛亮器重。想当初刘备比较器重彭羕,而且彭羕也很有才华,但是过于骄傲,最终诸葛亮建议刘备应该远离彭羕,使得彭羕被远派他乡最终惨死。而诸葛亮比较喜欢这个马谡,马谡与彭羕都有同样的问题,因此刘备临终时曾告诫诸葛亮要谨慎使用马谡。可惜历史证明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临终建言。马谡失街亭恰恰因为过于骄傲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应该是抱着必胜的信念,因此对于战局都有着非常精确的把握。可惜诸葛亮千算万算漏算了马谡的骄傲会不听从自己的安排和部署。在街亭一战中,马谡的先锋王平曾多次劝谏,也被刚愎自用的马谡无视了。最终因马谡的街亭失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全局流产。所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是因为痛惜马谡这个人,可能更多的是痛惜自己多年布局的北伐因为马谡这个笨蛋毁之一旦。
街亭之战,马谡如果提前在山上备一部分水,战果会不一样吗
还没有人回答
街亭真的如此重要吗
为何马谡一失守街亭,诸葛亮就要全线撤退?街亭真的如此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确实很重要。街亭的重要性是和诸葛亮“平取陇右”的战略息息相关的。一、诸葛亮为什么要“平取陇右”?蜀汉北伐的终极目标当然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了。但是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从曹丕篡汉(220年)到诸葛亮北伐(226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年之久,若按曹操算起,曹魏在北方的统治已经达到了第三代,中州政局稳定。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曹魏统治相对薄弱的雍凉地区,作为阶段性的战略目标,先进攻并占领陇右,再图关中。自东汉起,凉州扰攘一百多年,是东汉王朝统治极不稳固的地区。就曹魏而言,情况也差不多,凉州是曹魏最后才解决并纳入其统治的地区。并且,在此之后,凉州也一直并不太平。《三国志·张既传》:“是时,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这件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时曹操甚至已经取消了凉州的行政建制。曹丕篡汉以后,出于加强对凉州控制的考虑,又重新恢复了凉州建制,并且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然而凉州依然并不太平,再次爆发了叛乱。《三国志·文帝纪》:“十一月辛未,镇西将军曹真命众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卢水、封赏等,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河西遂平。”从黄初元年(220年)到黄初七年(226年),曹魏凉州的叛乱几乎没有停止过。这甚至影响到了当初曹丕是否趁吴蜀夷陵之战出兵的决策。由此可见,凉州确实是曹魏统治最为薄弱的一环,诸葛亮选择先取陇右,无疑是正确的,而“平取陇右”的方略也符合诸葛亮一贯以来“西和诸戎”的政策,并且在蜀汉重要的政治文献中有明确的体现。《诸葛亮集》载刘禅北伐诏书:“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这里,所谓的“凉州诸国王”指的凉州境内各少数民族君长首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曹魏在凉州政治基础的脆弱。总而言之,诸葛亮“平取陇右”既符合他一贯的战略方针,也符合当时的政治军事的实际情况。二、平取陇右和街亭位置的关系关于这种历史地理的问题,笔者觉得,没有什么比用一张三维地图更能直观地说明问题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秦岭余脉和陇山把整个陇右地区与关中平原隔开,仅有少量穿越陇山和秦岭的通道连接关中和陇右。诸葛亮的想法就是封锁这些通道,如果一旦成功封锁这些战略通道,就算魏军再多,在陇山也无法展开,更无法发挥其优势。这样整个陇右地区就会失去和关中的联系,蜀汉占领陇右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而蜀汉一旦得到了陇右,就可以进而拿下整个凉州,从而获得土地、人口以及其他宝贵的战略资源。而街亭,就位于陇山通道的关键性位置。当然,陇山之间的通道并不只有街亭一处可以扼控。但是街亭无疑是当时最为重要的一处,这一点几乎是魏蜀都同时意识到了,所以我们才看到参战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去抢占街亭。街亭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曹魏从关中驰援陇右的最快捷通道的要冲,虽然魏军也可以绕道北边的安定,但是耗时较长,在战争时期这无疑会增加很多变数。另外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走最为直接的渭水河谷通道,渭水河谷虽然看起来也最为直接,直线距离相对较近,但是这里河道险峻道路难行,甚至依靠水运都相当艰难。在我国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重修的宝鸡到天水的道路,在全长仅126公里的路线上,建设了八十七座桥梁之多,桥隧比达到了近70%。地理环境之恶劣,道路条件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在历史上,除了早期秦人迁徙偶有使用以外,很少有用于军事的记载,这跟其地理条件恶劣,不适合军事行动有很大关系。而实际上,秦人后来也是绕道关山草原另辟道路,从陇县沿着汧河到达宝鸡的。三、第一次北伐的战局决定了街亭一旦失守,诸葛亮就只能退兵按照前文的分析,蜀军夺取陇右的关键在于封锁住陇山,而封锁陇山的关键又在于扼守街亭等陇山通道要冲。所以第一次北伐的成败就变成了,要么先全取陇右,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依靠陇右为支撑,和东边过来的魏军在陇上;要么先封锁住陇山,使得关中的魏军无法支援陇右,从而迫降陇右诸郡。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出其不意,打了曹魏一个措不及手,蜀军的战事开始进行的比较顺利,这就是所谓的“三郡叛魏,关陇响震”。然而在这种局面背后,蜀军其实存在相当大的隐忧,那就是蜀军分散在各地攻城,陇右有很多小而坚固的堡垒和军事要塞,这些地方依然被魏军牢牢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蜀军的后方其实是不稳固的,特别是诸葛亮所在的位置西县,直接受到来自祁山堡的威胁。还有一点,也颇为重要,那就是如果没有一条安全的粮道的话,蜀汉主力上陇封堵来自关中的魏军,也是极其危险的。所以当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马上就感觉到了“进退失据”,既无法阻止关中魏军上陇支援陇右,又无法全取陇右,实际上是陷入了魏军的反包围。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退军还汉中”,第一次北伐就此功败垂成。
本文章的二维码
用手机扫码打开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