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一个冬夜,一个47岁华裔日本人,出生于台湾,本名吴百福,日本名叫安藤百福的中年人经过一家拉面摊,看到一群穿着简陋的人们顶着寒风排长队,他们为了吃一碗拉面竟然能这样不辞辛苦,这不由使他产生极大兴趣。于是他决定研制一种注入开水就能立刻食用的拉面,他坚信,对于工作忙碌的人们来说,这可以提供极大的方便。
于是这位中年男人开始了他的泡面研究之路,他将自己的住房改成小研究室,试用各种方法进行尝试,如日光晒干法和熏制法等,经过反复尝试保存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却不能使干燥的面条迅速复原成可食用的面。有一次安藤看到他夫人做的油炸菜肴,通过油炸菜肴的启发,他把面条放到油锅里煎炸,把水分炸干,同时又制作了专门的铁框,在煎炸的同时让方便面呈现出规则容易包装的形状,于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方便面终于问世了。影响世界的方便面(又称速食面、即食面、公仔面、快熟面、泡面等)就是其发明,后来他又发明了杯面,有“方便面之父”之称
吴百福
安藤百福发明的第一批方便面条便是老幼皆知“鸡肉方便面”,1958年8月第一次上市销售。1959年4月,“鸡肉方便面”就出售了1300万包。这引起日本其他干面条制造商的竞争。干面条制造商奥井清澄在1960年1月,用外添调料袋的办法,制造出食客可以随心所欲调味的方便面,挤入了这一新兴的市场。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两种方便面:一种是不用调料袋的方便面,一种是外添调料袋的方便面。
然而,大批量生产外添调料是一个难题,在不断竞争中一家东京食品公司攻克了这一难题。1962年开始,他们利用制造速溶咖啡的喷雾干燥法制作调料粉末,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从此,外添调料方式的方便面占据了市场上的主要地位。
鉴于方便面条已由多家公司大规模制造,日本农林省制定了方便面条的JAS规格,颁行于日本食品工业界。这样方便面条就从早期的幼稚产品成长为一种大众化的具有稳定市场的规范产品。
在中国,方便面发展始于1970年,中国第一袋方便面“诞生”在上海益民食品四厂。制造这方便面的机器是中国自己制造的土设备,年产量仅200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引进的100余条生产线在全国迅速“开花”。到1989年,全国方便面生产线已达280条,年生产能力达70万吨。时隔6年后的1995年,生产能力猛增到700万吨。
中国第一台机器生产的方便面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3fm.cn/xx/75044.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