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一】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参观上海博物馆。馆长陪同,指着一枚金币说:“这是镇馆之宝。”杜维善笑道:“这也算镇馆之宝?我有很多,改天我送你们几百枚!”杜月笙死后,只有11万美元遗产可以分配,杜维善分到了1万美金。杜维善上大学的时候,到澳大利亚留学。因为学费和生活费昂贵,杜维善做过各种工作,当过矿工,也在屠宰场打过短工。他在打工过程中,发现澳大利亚的牛羊肉品质好,价格低。于是,他在澳大利亚和之间进行了牛羊肉贩卖,积攒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杜维善就看好古钱币的升值空间,他开始收藏古钱币。而此时他的事业也从贩卖牛羊肉转到了石油生意,更多的财富推动他的古钱币收藏工作越做越大。1991年,杜维善回国探亲,他在上海博物馆马馆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博物馆。在钱币馆,马馆长指着一枚明显有些残破的金币说:“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之一,国家一级文物,古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币。杜先生也爱收藏,你见过吗?”杜维善笑着说:“这也算镇馆之宝?不瞒你说,我有很多,改天我送你们几百枚!”当时的陪同人员听到后,哈哈一笑,根本没有当真。没想到一个月后,杜维善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萨珊王朝的各种金银币多达367枚。在当时就至少价值3.5亿元。随后,杜维善又先后7次,共向上海博物馆捐出古钱币2128枚,其中除了萨珊王朝金银币,还有秦代、古波斯帝国的多种多样的珍贵钱币。杜维善说:“我是一个人,我愿意为献出我的所有。与其放在家里一个人看,还不如让大家都来欣赏。”杜维善的行为,让人很容易想起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二】1982年的春天,上千个村民涌进江苏盱眙县村民万以全的茅草屋里,要瓜分他挖出来的20公斤金器。几天前,万以全开始疏通沟渠,为春耕做准备。他一锹挖下去,一个大泥块被摔到岸上。他觉得泥块里面好像有什么东西,于是蹲下去,抹去泥,一件金黄色的兽型器物露了出来。他急忙喊来大哥,两个人又在沟渠中挖了起来,同样的地点,他又挖到一只锈迹斑斑的铜壶,清理干净壶口后,一壶闪闪发光的金币让哥俩目瞪口呆。兄弟俩互相看了看,脱下衣服,将宝贝裹在怀里,一口气跑回了家。回到家后,他们闩上门,将宝贝清洗干净,称了称,有20公斤。万以全将宝贝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柜中。并和哥哥约定好,一定不能泄露了风声。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村民们还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不断有人从十里八乡赶来,将他简陋的茅草屋围得水泄不通。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人拥堵在他家。叫嚷着要和他平分这些黄金。树枝被折断,窗户被推掉,鸡窝被踩塌。万以全头一次见到这样的阵仗,简直吓坏了。正在此时,盱眙县公安局副局长钱永华接到报案,称有人挖到大量黄金。于是,他立即开车来到了万以全家中。只见万家人山人海,都在叫嚷着要分宝贝。看到公安来了,还有人高喊:“公安来了不用怕,公安拿不走,大家挖到的,大家分!”钱永华费了很大力气,才挤进万家门。钱永华抱起铜壶站在桌上说:“就一个破壶,有什么好看的?”他一面向老百姓宣传文物法规,一面迅速将文物搬到车上,运到县里,藏进了银行金库。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们,立即赶到盱眙,对这些东西进行了仔细鉴定。万以全挖到的这些东西竟然是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那个金兽是纯金打造,造型奇特,极其罕见。因为实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将它命名为:西汉金兽。专家推测这只金兽是用来压住坐席,防止席子卷角的器物。这种器物通常以老虎、狮子、龙、蛇居多。西汉金兽是考古发现的最重的一件金器,造型也非常罕见,现在是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三】1977年,一个牧羊小孩在河南丹江口水库边玩耍,突然被露出河床的一根棍子绊倒了。小孩捡起棍子,擦干净污泥后,却发现棍子冰凉坚硬,声音清脆,上面还带着花纹。小孩子觉得棍子很稀奇,拿回家去给爸妈看。可是他爸妈也看不出这是什么东西,于是找来村民一起看。村里人纷纷带着铁锹跑到河床边去挖宝。果然挖出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文物专家闻讯立即赶往现场,这一看不要紧,简直让他们欣喜若狂,这里竟然有一群古墓!古墓群的面积竟然达到了10万平方米!这是春秋时期楚国贵族的墓葬群,距今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1979年,专家们日以继夜地挖掘古墓,整理文物,从中出土了6000多件文物。令人惊叹不已。而其中的一件模样古怪的案桌,十二条龙形怪兽围着案桌四周,张嘴吐舌,舌头翻卷着放于桌面上方,眼睛盯着桌面。‘桌底更有12个龙形怪兽虎视眈眈。桌面和桌边都是浮雕透孔云纹,看上去诡异森然,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估计一定会瑟瑟发抖。原来这是西周时期的一种新型酒具,用来劝诫人们“莫要贪杯”的桌子。回望2600年前,饮酒之人每次拿起桌上的酒壶,都会看到那吐着舌头的怪兽森森地望着他,他还会有心情再痛饮不休吗?恐怕喝酒的心情一定会大打折扣吧?我们的祖先为了戒酒也真是想尽了办法,无所不用其极啊。这张桌案处处雕刻着镂空云纹,因此被称作“云纹铜禁”。这样繁复的青铜器制作技能,现代人也无法复制出来。“云纹铜禁”是河南博物馆镇馆之宝,也是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四】1963年,天津一老农在自家菜地里挖出一个水瓢,锈迹斑斑。擦干净后,老农将它扔在水缸里舀水,用了15年。1978年,天津市文物管理部门要求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寻找遗落在民间的文物。在村子里,工作人员听说一个老农家曾经挖出过一个水瓢,已经十几年了。按照村民的指示,工作人员找到了老农家。老农从没想过他家的水瓢还可能是个文物,急忙从水缸中把它捞出来,递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仔细查看了一下,发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水瓢,既不是铁制的,也不是铝制的,而是青铜制品。工作人员虽然觉得这个水瓢不一般,却一时半会也看不出究竟。于是,他出了8块钱买下这个水瓢,带回文物管理部门请专家们进行详细研究。专家们把”水瓢“清理干净后,发现”水瓢“上还刻着22个篆体汉字:“上林供府,初元三年受琅琊。容一升,重斤二两,工师骈造。”原来这是西汉时期的文物,“初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6年,正是汉元帝刘奭的年号。它是用来称量物品的度量仪器,这尊铜升的容积刚好为一升,重一斤二两,盛满之后就是一升水的容量。是供奉给皇家人使用的。文物是珍贵的,而计量标准器更为珍贵,它可以为历史资料中描述的器物,提供依据和检验标准,让我们清楚地知道,那些文献中出现的器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物件。最终这件文物被正式命名为“西汉上林共府铜升”保存在天津博物馆里,还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五】1956年,浙江省龙泉县,17岁的何招弟在山上挖草药时,挖出了一个绿油油的瓷器,造型为一艘奇特的小船。小船通体碧绿,小小的船身中,一共有三个小瓷人。两个在船舱内端坐闲谈,而另外一位则是立在船外,身穿斗笠,正准备取下乌篷船顶斗笠的渔夫。这个精致的小船让何招弟爱不释手。回到家后,她赶紧把小船拿给爷爷看。爷爷仔细端详了一阵,说:”这可能哪个大户人家丢掉的物件,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应该能值点钱。留着传给子孙吧。”何招弟点点头,将这个小瓷船藏在了箱子里。没多久,何招弟去县城参加亲戚的婚宴,看到了新娘子陪嫁的各种瓷器。她一时没忍住,跟旁边人说起自己捡到了一只绿色小瓷船的事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一位宾客正是县文化馆的管理人员,他带着专家找到了何招弟家,要看看她捡到的宝贝。这一看可不得了,这竟然是南宋时期的珍贵瓷器,叫做“南宋龙泉窑舟形砚滴”。古人在写字画画时,需要在砚台上磨出墨汁。而磨墨时,通常要在砚台上滴上适量的水,才能磨出合适的墨汁。掌控砚台上水量的器物,就叫做砚滴。流传到现今的砚滴数量较少,鉴赏和历史价值非常高。“南宋龙泉窑舟形砚滴”是浙江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六】1976年,一男子抱着一个大包裹来到文物店,怯怯地问:“多少钱能收?”老师傅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个瓷罐,他说:“18块吧,像个老货。”一年后,男子突然接到文物店打来的,中问他是不是曾经卖过一个瓷罐。男子一听,就急了:“咱们可是说好了价格的,你们可不能反悔。”没想到文物店却说,想要给男子补上一部分钱。原来这个瓷罐是男子家祖上传下来的,男子的母亲平常用它来腌咸菜。当辽宁省鞍山市向全市征集散落于民间的旧物时,男子的母亲心动了,她将瓷罐清洗干净,让男子送到文物店,看看能不能换点钱花花。老师傅收购了这件瓷器后,仔细端量了起来。这是一个有八个面的大罐,每个面绘有不同的图案,松、竹、梅、莲池水禽,笔锋细腻,纹饰繁密,生动非凡。老师傅越看越不简单,他立即向领导做了汇报。请了专家进行鉴定,果然这不是普通的文物,而是一件元代青花罐。由于元朝出产的青花瓷数量并不多,保存不易。如今存世的数量非常少,完整的元青花瓷在全球仅仅只有三、四百件,个个价值不菲。鞍山文物店收购的这件元青花瓷器,具有八个面,造型更为少见,全世界仅存两件。当时收购这件青花瓷的老师傅并不清楚这件瓷器的真正价值,因此估价过低。这就有了文物店要给卖罐男子再补上一笔钱的故事。时光流转,经历过岁月沧桑的元青花八棱大罐,如今陈列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展厅中,向八方来客倾诉着远去的岁月。~~~~~~~~~~~~~~~~~~~~~~~~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皇帝朱高炽死后皇后为什么没殉葬
人殉就是用活人陪葬死人,这是一种残忍、野蛮的陋习。此制度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在奴隶制社会最为盛行,考古发现,在商朝达到了顶峰。从春秋末期和战国开始,这一制度就开始了衰弱,到了汉朝基本上就绝迹。在隋唐时期,基本上见不到人殉的事情。但到了朱元璋时,却又开了这个恶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薨,朱元璋下令朱标的妃子陪葬。后来,朱元璋临死的时候,下令其皇位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在其死后把他四十六位妃子全部殉葬。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遵照遗嘱,仿照古制,凡是没有生育过的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到底多少人殉葬,哪些人殉葬,葬在了哪里,这些事史书都没有具体的记载,都是专家们在揣测。据明末毛奇龄所著的《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毛奇龄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朱元璋下葬之后,朱允炆对这些生殉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世所称朝天女户者也。”这个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可见朱元璋的人殉确实是史实,对于究竟有多少人是另一回事。但具体哪些嫔妃是殉葬了呢?看一下朱元璋后妃的情况。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皇后病逝,享年五十一岁。洪武十七年(1384年),马皇后丧期结束,李氏被册封为淑妃,因为明太祖誓不再立后,由李淑妃代替过世的孝慈高皇后掌管后宫。不久,李淑妃逝世,,后宫由郭宁妃掌管。朱元璋除了马皇后之外,有史料记载的妃嫔共二十一位。只有成穆贵妃孙氏病逝于1374年,有具体的记载,其他所有妃嫔死亡时间都无从查考,是否全部殉葬不得而知。从朱允炆遵照朱元璋遗嘱,处置朱元璋妃嫔来看,主要是没有生育的全部殉葬,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准则。朱元璋之所以再次施行这个残忍的制度,有史学家的说法是朱元璋由于相貌的问题,得不到女人的欣赏,即便做了皇帝,许多女人也不感冒,于是,对女人特别仇视。但豹眼认为,或许是朱元璋看到前朝许多帝王秽乱宫闱之事,父王死了,儿子其父王后妃,做出大逆不道的事,直接把他们殉葬,一了百了,图个清静。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遗诏明确说明,“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朱棣虽然没有具体说要人殉,但按照朱元璋的遗制,这就是少不了的事。国内没有资料记载这事,在朝鲜资料《朝鲜李朝世宗实录》里,记载了朱棣死后殉葬的情况:“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朱棣的皇后徐氏死于1407年;昭献贵妃王氏死于1420年;昭懿贵妃张氏死生卒年不详,其他的妃嫔大多都是殉葬。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病逝,终年四十七岁。从能够查阅到的一些资料来看,朱高炽有十一位后妃。除了皇后张氏及贞静敬妃张氏,其余妃嫔除了早亡,全部殉葬。贵妃郭氏以下共五人,无一赦免。从朱瞻基处置其父皇后妃的情况来看,是极度残忍的。他除了没有把他的亲生母亲张皇后为其父殉葬之外,仅仅留下了一个敬妃张氏。敬妃张氏因其勋旧之女,特恩免殉葬。像恭肃贵妃郭氏,生有朱瞻垲、朱瞻垍、朱瞻埏三子,也一同被殉葬了。从朱元璋、朱棣二位帝王殉葬的情况来看,基本还是没有生育子女、地位较低的妃嫔,但到了朱高炽这里,朱瞻基除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其她几乎全部殉葬,不管有无儿子,不管地位贵为贵妃,除了一个敬妃张氏恩免,其余全部殉葬。照此看来,如果皇后张氏不是朱瞻基的亲生母亲的话,恐怕也要殉葬。人殉制度本就是野蛮残忍、毫无人性的制度,就说不上合理与否。朱元璋实行人殉制度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哪些人可以恩免,哪些人必须殉葬。这根本而言,恐怕就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打击敌对势力,巩固自己的。这与子幼母壮必须处死还不同,朱瞻基即位时已经成年,足可以掌控局势。但朱高炽死后,如此处置妃嫔,的确太残忍,无论是出于朱高炽遗诏,还是妃嫔们出于自愿,朱瞻基如此处置都违背了人性、天理。朱瞻基死后,其贵妃以下也是全部殉葬,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才废除了这一制度。朱祁镇在位没啥成就可言,但废除这一制度也算值得称道的事。
有哪些开放的军事博物馆,可以去参观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楚文化+漆器+陶瓷+梁庄王,常展我就不说了,拿越王勾践剑这么脍炙人口的文物守大门的博物馆是找不出第二家了。
有哪些开放的军事博物馆,可以去参观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楚文化+漆器+陶瓷+梁庄王,常展我就不说了,拿越王勾践剑这么脍炙人口的文物守大门的博物馆是找不出第二家了。
本文章的二维码
用手机扫码打开本页